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 索引号:1153230056881017XU-/2022-0929004
  • 公开目录:人大建议
  • 发布日期:2022-09-21
  • 标题:对州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第61号建议的答复
  • 发文字号:
  • 发布机构:楚雄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对州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第61号建议的答复

柳思龙代表:

您在州人大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的建议》(第JY230013010061号)交由楚雄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理。感谢您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于您提出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及时会同州财政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无比珍贵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楚雄州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在充分挖掘、科学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有效遏制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快速消失,大批传统村落作为重要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州共有23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第一批1个,第二批6个,第三批13个,第四批2个,第五批1个),我州双柏县大庄镇大庄社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目前已经公示完成,待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采取的主要的措施

(一)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我州完成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传统村落规划通过地形图测设,结合村域环境、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等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规划方案通过了村民、村委会的认可和乡镇政府的审查,并且通过了县级初审、州级专家评审和国家、省的联合审查,规划编制单位已按各级审查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二)严格落实保护发展总体要求。我州始终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要求,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禁止无序建设;坚持保护优先,禁止过度开发;在传统村落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在保护村落格局、风貌、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古迹的前提下,开展规划建设,在农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节能减排两污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先征求村民意见,再做规划和实施方案,始终保持村落风貌格局和民居特色。

(三)加大投入加强保护发展。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对传统村落启动实施污水、垃圾处理、文物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资金6000多万元,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传统村落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改善了群众出行便利条件,节约了生产生活成本,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奠定就坚实的基础。

(四)消防安全勘察评估工作全面完成。为全面摸清我州传统村落消防安全底数、隐患清单、问题短板,加强和改进消防安全管理,从本质上提升传统村落抵御火灾风险能力。楚雄州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消防安全隐患实地勘查评估工作,目前,我州3个历史文化名镇、23个传统村落(含2个历史文化名村)已经完成消防安全勘查评估工作,并对评估发现反馈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并按照整改方案要求落实整改工作。州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及时开展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县市和有关乡镇进行整改,对传统村落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及时整改,严防火灾事故发生,进一步提高传统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五)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顺利推进。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是集中展现中国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平台,是向外界宣传中国传统村落的舞台,是世界了解中华农耕文明和传统特色文化的窗口,对提高村落地位、扩大村落影响、推动村落保护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云南省83个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精品馆)名单,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李芳村、禄丰县黑井镇黑井村、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大村、永仁县中和镇中和村、姚安县光禄镇西关村5个传统村落顺利完成数字化建馆工作,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并已全部上线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在中国数字博物馆官网通过村落介绍、全景展示、历史文化、环境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美食物产、旅游导览9个板块对楚雄5个中国传统村落以及国内其他中国传统村落进行线上参观。在2020年12月前完成了23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标志牌挂牌工作。

(六)各级主体责任进一步得到落实。各县市、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成立了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保护管理制度,加强传统村落消防安全隐患整改,不断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完善消防设施设备,逐户开展电气线路和柴草堆放情况排查,加强宣传教育,与农户签订消防责任书。将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古树名木的保护,农村住房建设改造和建筑风貌管控纳入村规民约,教育引导村落农户共同遵守。州住建部门与各县市人民政府签订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和传统村落保护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属地责任,目前正在开展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推进申报工作,楚雄州此次推荐上报省住建厅的中国传统村落共12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于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区位交通不便,总体规划建设不足,安全意识和消防工作水平不强、有效管理跟不上等因素,主要体现在消防安全规划、融入建设改造不足,建构筑物耐火等级低且防火措施不到位甚至缺失,符合消防安全需求的水源不足,消防救援力量薄弱。传统村落大都处于偏远地区,由于村民向村外搬迁,“空心村”、“空巢村”增多,特别是无人住的老旧房,长期受雨水、白蚁等侵蚀,出现自然老化、损毁、倒塌等现象。

(二)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第四批传统村落之前,中央只对中国传统村落一次性给予每村300万元的补助资金,其它传统村落没有专门补助,并且该项资金主要用以基础设施类、环境整治类项目,不能用于民宅保护。而目前中国传统村落中央一次性给予300万元的补助资金也没有了,各级政府对传统村落的投入基本上都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但是,传统村落中民族特色建筑多,保护修缮成本高,一幢老房子维修一下动辄几十万,资金缺口很大。

(三)保护发展意识不强。村民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意识不到位,建房中贪大求洋,没有特色,各整合到传统村落的项目有特殊要求和使用范围,村民对这些项目不支持、不理解,认为想实施的得不到实施,延缓了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对一些地处偏远的传统村落,认为保护投入大、效益低,对保护工作不够重视、抓的不紧。

四、下步工作措施

今后,我们将立足楚雄州传统村落资源禀赋,注重保持传统村落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体空间形态,注重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注重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遵循保护发展规划,按照确定的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制定保护措施,严格保护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把传统村落打造成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一)高度重视,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一在充分征求专家学者和当地群众意见的前提下,科学编制列入各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的村庄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及时出台年度保护与利用专项计划,明确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及其中古建筑的认定标准和修缮、迁建等审管程序,优先将列入各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的村庄及周边区域纳入各级生态综合示范村进行规划建设。建立严厉打击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的村庄及其周边区域的违法违章建设的机制。开展全覆盖的传统村落补充调查,建立州级、县市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编制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档案,完善预警和退出机制。建立挂牌保护制度,规范建立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机制,并开展专项督查,对工作失职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严肃问责。

(二)加强宣传,增强保护利用意识。一是通过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中开办博物馆、展示馆等多种方式,举办各类展览、讲座、专题报告,征集民间故事、传说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和公众开展宣传活动,努力提升全社会的认同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调查、搜集、记录和保存与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相关的文化符号,并整合人力资源,培养专业人才,挖掘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承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文化理论研究。三是将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建筑、环境、文化等的保护,写入村规民约,提高村民保护的意识,增强保护的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探索多元化融资机制。一是将抢救保护和开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保证传统村落保护和历史文化名镇(村)打造的专项财政资金重点用在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历史环境要素修复项目、公用建筑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树立政府的诚信。二是强化申报保护,尽力将符合条件的传统村落列入云南甚至中国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获得上级财政支持,目前我州正在组织各县市上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的上报工作。三是统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与利用。四是制定激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投资、租赁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采取PPP等模式募集资金,使社会资金成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资金的重要来源。

(四)多管齐下,促进保护工作落实。一是对列入中国或云南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的村庄,要利用财政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以及博物馆或者展示馆等等公益性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二是统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与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矛盾。三是用好用活专项用地指标,将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结余指标等等,优先满足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需要。四是举办技术和人才培训,建立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借鉴成功经验,传承传统技艺。五是创新项目招投标制度,促进本地传统技艺和人才的传承和成长。六是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制止和打击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及周边擅自新建不协调建筑等等不利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行为。

再次感谢您对我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关心,衷心希望今后对我州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楚雄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2年9月19日